今年以來,餐飲行業日子正在進入新一輪“淘汰賽”。
這背后的邏輯很簡單:市場供需關系的匹配與平衡,眼下需求端呈現的狀況,近兩年餐飲行業一些盲目涌入的跟風者……當產能存在過剩時,面臨出清是必然。
然而就在行業競爭加劇,餐飲收入增速有所放緩之時,四川省這一數據卻出現了大幅增長,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。
這現象背后,也反映了今年以來餐飲行業變化的主要趨勢。
趨勢一,網紅餐飲為代表的“流量型”經營已經成為過去時。
全國餐飲市場增速放緩,分地域看,北京、上海等一線城市的下滑直接影響大盤。
背后原因,主要是消費需求的轉變。因為今年以來,高性價比成為餐飲行業主旋律,餐飲業整體進入平價時代。
比如,上海外灘十八號一直被看作是高端餐飲的地標,但今年以來,此地高端餐館變遷步伐明顯加快。
而根據紅餐網披露,此前上海人均客單價在500元以上的餐飲店約有2700多家;到了今年7月,這個數據已經減至一半。
與之對比,餐飲定位以性價比為主的地區,如四川、江西、重慶、云南等地區,餐飲收入增速明顯。
所以,整個餐飲行業大盤還在,只是目前處于結構性的調整階段,高端餐飲面臨較大沖擊。
趨勢二,“餐飲+小吃”成為新消費趨勢。
需要指出的是,四川餐飲消費逆勢大增,除了定價大眾化符合市場趨勢外,行業也引來了深度的調整與轉型。
從四川的餐飲業態不難發現,目前社區餐飲主要以小吃快餐為主。
小吃的特點較明顯。對于消費者,當地小吃口味獨特且多元、消費方式便捷、價格相對低,因此消費較高頻。對于商家,小吃品類投資小、門檻低、回報快、品牌效應也比較明顯,因此開店更為靈活。
可見,四川餐飲業在小吃賽道有一定的用戶教育與獨特的產品優勢,所以今年以來,四川開始嘗試“餐飲+小吃”為代表的雙品類擴張模式。
目前很多餐飲品牌開始在菜單中新增當地知名小吃,來吸引消費者。
除了產品線調整外,四川餐飲企業在經營模式上也進行探索和創新。最為明顯的,是線上化率的明顯提升。
越來越多的餐飲經營者,通過外賣等新方式,擴容消費場景,為企業帶來了更多的客源和收入,成為了營收新引擎。
所以,今年以來,四川餐飲行業崛起的背后,得益于“小吃小喝”類平價消費的崛起與線上模式的探索與創新。
當然,“小吃小喝”與“餐飲+小吃”也將是未來全國餐飲市場的發展趨勢,只不過具有一定先發優勢的四川地區走在了前面,率先取得了一定成果。
最后,我們再回到四川餐飲轉型,給當地餐飲從業者帶來的影響。
一方面,引入小吃來豐富產品線,對于餐飲老板是一次機會。
小吃投入相對較小,不會對原有餐廳的人員、房租等方面帶來太大的調整;可以在不增加過多負擔的情況下嘗試新的業務模式。
如今餐飲行業競爭激烈,小面積嘗試新產品,可以幫助商家降低經營風險,提高市場競爭力。同時,成功的小吃產品,能夠成為商家的招牌,提高品牌知名度。
因此,許多商家對于此次“餐飲+小吃”的模式都是積極嘗試的態度。
另一方面,產品重回性價比,對于部分餐飲老板是一種負擔。
如今消費者都在強調性價比與多元化,餐廳的核心競爭力逐漸回到口味與口碑本身。
“朱光玉火鍋館”的創始合伙人李揚也認為,當前餐飲市場處于“祛魅”的過程,當前單純用流量撬動的玩法,已經很難打動消費者。
其實,成都前兩年也出現了諸多所謂的“網紅餐廳”,一般都是網絡博主種草不斷、門店大排長隊;但如今這些門店大多都已銷聲匿跡。這種快進快出的模式,終究還是經不起市場的驗證,迅速被淘汰。
某種程度上,經過了一輪市場盲目沖高后,餐飲行業又回到了它原本的形態,這也是更有序更健康的形態。
所以這一輪餐飲行業轉型,四川走在了前列也證明了其正確性;此后全國餐飲行業也將不斷回歸到性價比與質價比。
要強調的是,性價比與質價比不僅是價格與質量的平衡,更體現了餐廳對消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尊重;這才是大多數餐飲人與普通大眾之間的最優解。
曾穎紅星新聞記者胡沛